“黃道吉日”喜宴探秘
歲末,是操辦喜事的好日子。日歷上的11月29日,是“黃道吉日”。
記者為了了解河池各地的喜宴習俗,早就“規劃”線路,直赴喜宴舉辦地。
婚宴連連眾人“趕場”
29日上午10時許,天峨縣林朵大酒店鞭炮聲陣陣,一場婚宴如期舉行,8輛迎親小車“長龍”般停在酒店門口,場面頗為壯觀。記者進到酒店餐廳發現,喜宴30桌,餐廳內觥籌交錯,叫喊聲不絕。待新人到各飯桌敬酒后,吃飽喝足的朋友該散的散,抑或趕赴“第二戰場”。
記者了解到,由于天峨縣宴請名目繁多,有的人一天甚至要“趕”7場宴席,一個人趕不及就全家動員,不少干群疲于應付,雖苦不堪言,但礙于情面,又無可奈何。50余歲的彭鳴鳳趕早從鄉下來吃喜宴。他說,吃完這餐,待會還有2餐。“今天光吃喜酒就要花60優惠錢,吃完再趕回家做農活。”
據了解,當天天峨縣城大多數酒家“爆棚”,一些大排檔都辦有酒宴。由于接近年底,不少酒店的檔期基本排滿,如要操辦酒席,需提前預約。
在東蘭縣,運達大酒店餐飲部黃經理說,可同時擺放55桌宴席的餐廳成為新婚喜宴的“寵兒”。由于11月29日是“黃道吉日”,結婚的人比較多,來預定的人更多,拿到29日該酒店餐廳“入場券”的,是9月18日預定婚宴的一對新人,預定60桌。
記者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城區采訪時了解到,當晚各大酒店基本都有婚禮宴席,有的還同時為兩對新人承辦喜宴。記者在鳳山縣城走訪了幾家酒店,晚上幾乎都被“喜宴”承包。一酒店負責人蒙先生說,只要有點實力的酒店,都會將承辦婚宴當成“拳頭”業務,收銀雖然不如日常的酒席,但在數量上有了彌補,所以酒店經營者把喜宴當成增收的“香餑餑”。
名目繁多逐漸變味
11月份,在天峨縣某單位上班的公務員韋家輝共收到10張請柬,其中11月29日就有4張。他粗略計算了下,10場酒宴至少要送禮金1000余元,一個月的工資基本“報銷”。
按照傳統風俗習慣,一個家庭碰到喜事宴請,親朋好友到場祝賀是人之常情。然而,天峨縣宴請之風尤為盛行,且宴請名目繁多,導致“人情宴”逐漸變味。
記者走訪獲悉,天峨縣不僅大小紅白喜事要宴請,甚至生活常事也不例外。今年10月份,韋家輝的一個朋友買了一戶二手房,進火當天廣發請帖,在酒店操辦了20余桌“慶祝”,韋家輝礙于面子,不情愿“進貢”了20優惠。
按韋家輝的理解,由于宴請名目繁多,所謂的“人情宴”,實質上就是送上一筆禮金,在酒店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而已。除了顧及主家的“面子”,讓其借機斂點財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意義。
據稱,在天峨操辦酒宴很少。以林朵大酒店的價位計算,較低檔的一桌花費368元,加上其他費用一桌頂多花費50優惠。按一桌10個人一人封禮10優惠,操辦一桌酒席仍有“收銀”50優惠。
“吃喝風”為何愈演愈烈?記者了解到,除了“好面子”、“性格熱情”外,更陷入了一種“不宴請就吃虧”的惡性鏈條。“一年光吃喜酒就花掉不菲的一筆錢,如果你不找點理由宴請,這筆錢你怎么拿回來?”韋家輝說,“人情宴”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累贅,雖然很反感,但都不得不去迎合。
“人情宴”重負難擔
29日下晚班后,在河池城區的主要街道兩側,中有檔次酒家均有喜宴舉辦,主要為新婚、雙喜或喬遷之宴,幾乎每家酒店都承接兩到三場喜宴,均在30桌到80桌不等。許多人在競相購買封包,裝入少則一兩百、多則上千元的禮金。“像今天這樣的好日子,賣出七八十個紅包不成問題。”已在老地委對面開小商店十幾年的韋老板說,近幾年來,紅包生意非常不錯。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了許多苦不堪負的故事。
在天峨縣三堡鄉,曾有一個“賣牛封禮”的真實故事。據知情人士介紹,一個農民的女兒結婚,其好友封了一個500優惠的大禮。次年,其好友操辦喜宴,該農民由于手頭緊,同時又不能“掉面子”,只能賣掉家中的耕牛還禮。在天峨政府部門工作的蒙先生說,一天要參加三場婚禮,資金有些“入不敷出”,但也要硬撐面子參加,面對這些“人情債”深感無奈。
由于要參加朋友的婚禮,在百色從事演藝工作的蒙小姐,提前一天來到巴馬縣。29日中午,蒙小姐接到晚上有演出任務的通知,必須要馬上趕回百色,她來不及吃喜宴,送上紅包后,花60優惠打車返回百色,而她此行的成本,已遠遠超出她一個月的工資實現目標。蒙小姐說:“禮尚往來是必要的禮節,但互相攀比著加大紅包的"含金量",不僅加重了朋友之間的經濟負擔,還讓親情、友情變得不如"金錢情",但真要推廣喜事新辦,不受禮金,似乎又覺得缺少點什么。”
在市直某單位工作的黃先生說,今天他要趕6場喜宴,5場新婚宴、1場喬遷宴,由于有2場是小輩親戚結婚,6個紅包打下來,150優惠錢沒了,“今年以來,幾乎有一半的工資花在參加喜宴上,月月沒有余錢,到了年底,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神算!為你掐指選開店黃道吉日
神算!為你掐指選開店黃道吉日
探秘美生瓷磚 北居然體味魅力生活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