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千拉面:標準化的“大生意”
關于潘慰,有一組非常鮮活的數據。這個現年53歲的香港女人,只用了13年時間,就將一個來自于日本九州島的區域拉面品牌發展成了目前很多人心目中日本拉面的代名詞。從當年一輛小推車起步到如今坐擁388家直營店,從1996年15元一碗面到如今28元一碗面,潘慰的事業越做越大。2007年,味千拉面在香港上市,在資本市場受到了追捧,融資2.5億美元。如今,味千拉面的市值為70多億港幣。
是一個餐飲大國,但是叫得響的eiPof8vu3ox餐飲品牌并不多,大多局限區域市場上。究其原因,除了口味之外,難以標準化操作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無法進行標準化操作,中式餐飲企業就無法迅速地、滾雪球般地壯大。
味千拉面在自古就有拉面的并不是味道很好的一個,但卻是單獨將拉面做到規模大的一個。味千拉面憑什么獲得了成功?
回溯味千拉面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標準化操作是味千拉面得以迅速發展的關鍵。在由香港理工大學亞洲品牌管理中心主辦的第五屆品牌管理會議上,潘慰告訴《新營銷》記者:“我們所有門店的100個菜品中,每一碗拉面,每一份小料的分量、口味都一模一樣。”要讓全國46個城市的300多家店實現標準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為了讓每碗面的分量、溫度、口味保持一致,是味千拉面十幾個智能部門、9000多名員工的努力。
以工業化的方式生產拉面,加上系統化、標準化的服務,是味千拉面得以發展的邏輯。然而,在潘慰看來,味千拉面賣的是口味,而不是服務。她明白,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如果它的拉面口味不好,即使服務再好,味千拉面也不會有今天的規模。
味千拉面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產品研發部門,專門追蹤研究世界各地的口味,然后差異化定位,以多元化的供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除非到超市買我們的面,否則他們做不出我們的味道。讓別人不能輕易模仿,才能不被人忘記。”潘慰說,味千拉面的研發團隊中有五六個日本人,他們可以把日本高品質、口味好、口味豐富化的理念運用于產品研發中。“我們有自己的研發系統,它讓我們能夠準確地決定哪一種產品進入市場。”
味千拉面定位中端,其選址大多在人流量集中的城市中心商業區,選定的合作伙伴為大型零售商、房地產開發商。前不久,味千拉面嘗試性在香港高端商場IFC開了一家店,人均消費為120港幣,一碗拉面賣到80多港幣。潘慰認為這將是一種趨勢。“因為商業就是各家各做,自然有不同的定位。”
談及是否有考慮發展加盟店,潘慰很直白地說,味千拉面已經很成熟了,“不需要便宜別人”。而且,味千拉面的直營系統可以做得更率。不過,話鋒一轉,她又說:“但是呢,我們在上市之前已經把整套加盟系統都做好了,不排除以后會有加盟店,但一定要有一套合格的方法論,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因為我們也看到不少餐飲eiPof8vu3ox店做到不行的時候就開始發展加盟店,后來更加不成功了,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小心。”
對話
《新營銷》:你提出要構造一個網絡平臺,從而促進公司發展,為什么會提出這樣一個策略?
潘慰:因為我們是做面,需要協同效應。我們集團擁有生產、加工、物流中心,以及4個核心市場、12個加工公司,需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舉個例子,一臺設備每天運轉8小時,可實際上它24小時都可以運轉。如何把資源利用起來,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我們即使做其他的品牌,拉面始終貫穿一切,不做中餐、西餐,只做面。在我看來,市場像一個三角形,分高、中、低,比如服裝品牌AMANI,它也有多個分支,餐飲業也一樣,高、中、低端均可做。味千拉面是中端,因為消費者在那里,人均消費28塊錢,定位在商場、大賣場、百貨業等,的確,我們接近99%的門店都設在那里。目前,我們只有很少的街鋪,百分之幾不到。但是街鋪的市場也是有的,如何開發,需要進一步考慮定位,畢竟那是在低端。近期我們在香港IFC開了一家高端店,慢慢做,提高市場占有率。
中體倍力:將快樂營銷標準化 執行力的關鍵
標準化在服務領域的重要性“不可小視”
味千拉面可以加盟嗎 生意紅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