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同德堂創始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寧波布商蔡嵋青從漢口遷來上海,是國內開業較早、規模較大的中華中藥商店。較大優勢是全國唯此一家,無區域、地域之爭。商店以道地藥材,精制飲片、參茸銀耳、丸散膏丹、膠露藥酒飲譽海內外,尤素以補膏補酒見長。
當年,在"大清光緒八年九月初八日申報附張"(申報第3401號)上刊登了上海蔡同德堂開業的廣告。清光緒八年,即壬午年公元1882年,上海蔡同德堂開張之際,一份份銅版雕制印成的"鹿鶴壽星"小廣告也流傳在市民手中。蔡同德堂開設在舊上海拋球場北側(即今河南中路近南京路口),是坐西朝東,前后五進典型的石庫門房子,是傳統的前店后工場中藥店模式,故有"高高墻頭壽星記,前店后場同德堂"之說。
現在的蔡同德堂藥號,在歷經世紀滄桑之變,在與西藥、與同業的競爭中,砥柱商海中流,撐起了國藥的一席之地,鑄就了滬上的一塊難得的"蔡同德堂"品牌,其成功的基石就來自于它獨到的經營服務方式。
有名的"小商品、小生意、小病問訊、小料加工"的"四小"便民服務特色,數十年來為人所津津樂道,來料加工、電話訂購、送貨上門、醫藥咨詢、函購郵寄、真偽鑒別藥材、顧客預約定制加工膏方煎后返還貴重細料藥渣、為消費者舉辦免費的科普知識講座……一系列更富于人情味的便民服務舉措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被社會和消費者所需求、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