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療在中醫文化中,足浴療法源遠流長,它源于我國遠古時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傳統。古人曾經有過許多對足浴的經典記載和描述:“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蘇東坡曰:“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又在詩中寫道:“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陸游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澆湯。”清朝外治法祖師在《理論駢文》道:“臨臥濯足,三陰皆起于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較早的。幾千年前的就有關于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大腳丫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認為,足部按摩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血液循環理論。足底按摩,分解沉積在腳底的有害物質,可使其汗液、尿液排出體外。二是反射原理。“腳是人的第二心臟”,人的臟腑器官與足底穴位是一一對應的。足部按摩反射區促使大腦傳導信號,改善人體內分泌和血液循環,調節生理環境。三是全息論原理。中醫以局部觀全體,把腳看作是人體的全息胚,上面充滿了五臟六腑的信息,對腳的按摩就是對全身的按摩。四是中醫經絡學原理,亦即中醫三陰、三陽學說。足部按摩對腳的按摩能刺激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解決病邪的目的。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于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 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