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商行走天下的后盾----伊芙康牌四懷糖脂安膠囊
金待遇上雖然不像“晉商”、“徽商”那樣享譽全國,但據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程峰先生的研究,近代豫商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引子
金待遇上雖然不像“晉商”、“徽商”那樣享譽全國,但據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程峰先生的研究,近代豫商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由彰德府商人組成的彰德商幫(也稱武安商幫);另一個就是懷幫。
懷幫究竟成立于何年何月,已經無法考證,當地文史學者鄧宏禮老先生認為,明末清初,懷藥貿易呈現少有的發展勢頭,為了團結懷慶府的各個藥材行棧,以藥材商人為主體的藥生會成立;到了清康熙年間,隨著懷慶商人本埠生意越發紅火,其足跡也開始走遍全國各地,后來在那一時期組成了懷幫。
懷慶商人之所以能稱之為商幫,源于其是由懷慶藥商全行業負責人經過會議研究、訂立幫規而成立的。懷幫成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同行業壟斷投機以致抬高價格,假冒產品,破壞本行業的聲譽。
懷幫的總部設在懷慶府,其支持者主要是各級城鄉會,分為縣鄉兩級,各設正副會長一人,會內設有監察和執事委員會。據地方志記載,河內縣(今沁陽市)城鄉會“轄同業公會12個,商號179家,會員384人”,藥生會是懷藥商人自愿結合的行業組織,是懷藥商幫強大的經濟后盾,也是懷幫的主體和核心組織,它一手聯絡各級城鄉會,一手直接為懷邦商務往來服務。
懷幫主要是對外的商業集團組織,有入幫代表選舉正會長一人,副會長三人。會長副會長之下設會計一人,會長副會長及會計的薪金,每年由全行業會議決定,多少不等。經費從入幫商號年純收銀中抽取1%到2%不等,不足部分則由大商號自愿捐助。
懷幫有嚴格的幫規,加入懷幫的商號,無論大小商號,都必須遵守懷幫規章。入幫商號無論商號大小,到貨棧提貨數量和品種必須平等對待。駐外幫會建立會館,必須在家想幫總(懷幫總會)注冊登記。如果有商號在懷藥、懷貨交易中壟斷、抬價壓價,或者壞懷商名譽,要按照幫規,視情節輕重和影響大小,經過全行業會議予以處罰,情節重的罰其置辦會館內的家具和建設費用,甚至除去出幫,情節輕的加以批評或令其道歉。
懷商制定有自己的幫規,選舉有自己的負責人,擁有固定的經費來源,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商幫組織,為懷商經營的進行、懷商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扶持。這也是懷商經濟長期繁榮的基礎和緣由。
懷幫會館堅強后盾
隨著懷幫商人貿易版圖的不斷擴大,懷藥、懷貨貿易的不斷繁榮,在行商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路途越來越遠、行棧租費越來越高......于是懷商們集資開始在各地建立懷幫會館。
有了會館,懷邦商人做起生意來更加方便和安全。貨物到了銷售地點,由當地的懷幫會館負責接收管理,貨物質量好壞由會館評估,不致貶價出售。懷邦商人資金緊張時,貨物運費可向幫內借支,待貨物售出后再歸還。
會館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懷幫的生意發展,因此各地懷幫商賈紛紛集資開設會館。在遼寧營口、山西太原、北京、天津、山東濟南、河北祁州(今河北安國)、陜西西安和河南禹州、周口、及湖北武漢、四川成都、香港等有影響的城市及有影響的藥材集散地,都有懷藥商人設立的“辦事處”——懷幫會館,也稱懷慶會館、懷藥會館或覃懷會館等。
在禹州市區的西北隅,矗立著一座始建于1872年的古老建筑,上覆孔雀藍琉璃瓦,雕花脊,檐下施五彩雙下昂斗拱,殿內遍施彩繪,雖然經歷了100多年歲月的砥礪,至今依然堅固如初,輝煌壯麗。這就是禹州市的懷幫會館,也是目前全國保存完好、規模大的古代藥商會館。
禹州自古有藥都之稱,交有助于潤腸通便利,因此禹州和武漢是懷藥南下途中兩個重要的中轉站和集散地,因此建在這兩個地方的懷幫會館,規模也為宏大。
在禹州懷幫會館內,有一塊石碑,這是成立會館時的一塊賬目公示牌,上面刻的是蓋會館時的來去賬目。其中甚至連土坯、麥秸之類的雜物也列示以記,剩余的錢物都要上繳給本年的會首,作為會館的日常開支。
不僅禹州懷幫會館有這樣的石碑,武漢、晉城等地的懷幫會館也保留有類似的石碑。鄧宏禮老人告訴記者,會館的功能就是面向懷幫商人,因此要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各地的會館都把章程、建館賬目、重大事項等列示以記,讓所有的會員都知道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取信于會員,取信于客商。
懷幫在各地設立的會館“是一個商業組織,但它不是實體,作為會館,都有自己的章程,有會首”。各個會館的章程以其經營業務和規模的不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
所謂共性,指的是各地章程都明確了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如選舉會首,實行會首執年制,組織廟會、商品交易大會,舉辦相應的祭祀和慶典活動等等、人員結構的不同,會按照本地實際情況,添加具體的條文。
“我們前幾年到晉城考察了那里的懷幫會館,他們的章程也刻在石碑上,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晉城會館專門面粉生意,山西人愛吃面嘛,所以他們的章程里專門對面粉經營做了很具體的規定,比如‘議定凡有外來字號趕莊賣面,每于素所相好鋪內寄賣貨物,稀土一時之利,圖省行費,此不便于行中者,會公同酌議’。”
貿易網絡覆蓋國內
明清時期,懷幫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隨著懷藥、懷貨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懷商南到湖廣,北達天津,東通冀魯,西去川陜,并遠銷國外。聯藥幫、建貨棧,先后疏通了多路貿易渠道。
懷商主要活動地區,除河南本省外,省外區域主要為山西、陜西、山東、湖北、江蘇、安徽等省,其中尤以河南毗鄰的山陜兩省和湖北為集中。
四大懷藥開始打入武漢市場時,先由汜水經禹州、過社旗,入唐河、南下到武漢。為了便于存放貨物和相互交易,也給客人以居食之便,懷幫商人在武漢建立了三個專業性藥棧,即“忠興棧”、“三合公”、“三成公”,這些網絡和藥棧,懷藥聲譽不斷提高,交易范圍日益擴大,銷售數額也與日俱增。
康熙年間,祁州(今河北安國一帶)一年春秋舉行兩次藥材大會,懷藥商人就此打入祁州市場,由肩挑貿易到車船販運,由小到大,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懷商隊伍。懷藥商人因注重信譽,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遠近馳名。
同治年間,是懷藥貿易在天津的興盛時期。當時,懷慶府轄區內的藥商,設在天津的商號有“同德藥行”、“協盛全”、“杜興盛”、“新復興”等藥材行棧,專營四大懷藥,總存貨量在萬件以上。“同德藥行”在香港等地設有分莊,專門辦理出口交易手續。
但是,歷史上由于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輕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并不高,“士農工商”,商人居末。因此,有關商人的史料,正史大多記載闕如,但是很多民間史料,如族譜、家譜、筆記、碑刻等點滴信息還是給我們透露出了懷幫商人的活動范圍。
鄭州大學崔來廷教授對這些民間史料的整理,勾列出了懷幫商人的貿易網絡。懷慶到亳州線;懷慶到上海線;懷慶到光化和襄陽線;懷慶到重慶線;懷慶到成都、茂州、松潘線;懷慶到漢中線;懷慶到安康線;懷慶到西安、甘肅臨洮線;懷慶到太原線;懷慶到北京線;懷慶到天津線......
歷史上,懷幫商人的活動范圍可能不就限于此。這些貿易網絡如同一張龐大的蜘蛛網,而分布在各個城市的懷慶會館,猶如一個個節點,調節者網絡上懷幫商人、懷藥、懷貨源源不斷地流通到四面八方。懷幫組成的這張貿易網絡,促進了懷慶與各地的商品交流,活躍了市場,刺激了消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