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地錦草和大葉藜,它們的別名都叫"血見愁",共同具備止血的結果。《中藥大辭典》所載的"血見愁"則是大葉藜,而在實際用藥和經營當中,習慣稱地錦草為"血見愁",大葉藜因不經常使用,則被列入冷背藥材。我國已知的植物、動物、菌藻、礦石類藥材已達萬余個品種,其中只有幾百個品種是常用藥材,而剩余的絕大部分品種,因不常用或用量較小,都被習慣稱之為冷背藥材。
冷背藥材品種繁多,用量又小,經營起來比較困難。不象常用大宗藥材品種那樣,不管價格高低,有貨就不愁賣。而冷背藥材有的品種則數年賣不出一斤,過期了就只好扔掉,經營商家的較大。同時,由于經營商家少,所有品種又難以完備,有的求購商家找不到貨源,這無疑又增加了經營難度。但冷背藥材并不是缺少貨源,只是由于其不常用或用量小而沒有得到經營者的重視。
近幾年來,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大的購貨商家都和產地建立了直接聯系,市場的中轉功能在逐步退化,蓄水池作用也在降低。大多經營者都面臨著的困惑,有部分頭腦靈活的商家,開始關注或介入冷背藥材的經營。由于冷背藥材市場無相對的可比價格,一旦成交,經營者所獲收銀較高,這也是經營冷背藥材商家增多的另一原因。
隨著人們用藥保健意識的增強,和出口量的加大,綠色藥材成為市場的主旋律。越來越多的冷背藥材逐步得到開發利用,從冷背而走向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