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蠔文化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千年金蠔的輝煌歷史以及深厚、悠久的蠔業文化,該館目前是全國很大的蠔文化博物館。為了使沙井蠔更具文化內涵,積極籌備、精心布置,將多年珍藏的百余件藏品全部陳列在博物館內,供市民參觀。展區分沙井蠔的發展、沙井蠔的加工與銷售、沙井蠔大事記等部分。博物館四周的靠墻設置玻璃柜,圖文并茂、多方面地展示蠔民生產和生活習俗等實物以及當時從事蠔生產所需的各類證件。
沙井蠔的發展過程,從兩宋時期開始介紹,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一直介紹到新成立至今。現當代蠔文化歷史,又分建國初期、人民公社、改革開放時期幾個部分。在改革開放時期的蠔業文化中,重點介紹了2000年以來的異地養蠔成就。
博物館四周的靠墻設置玻璃柜,圖文并茂、多方面地展示蠔民生產和生活習俗等實物以及當時從事蠔生產所需的各類證件。在博物館的,還有長11米、寬2米的浮雕“蠔韻”,將蠔生產習俗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據了解,沙井的蠔民主要是南宋理學家陳朝舉的后代。當時陳朝舉被金兵追殺舉家南遷,輾轉來到寶安縣沙井一帶。清乾隆年間,朝廷取消鹽場,以陳姓為主的沙井鹽民利用石頭、瓦片等養蠔,發展成沙井蠔業。蠔田初在龍穴洲的附近,后來又一度發展到沙井及其周邊的福永、黃田、、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沙井蠔業逐步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體協作等生產習俗和蠔殼砌墻、上香禮拜天后的生活習俗,有一整套成熟的養殖和加工技術,形成了種蠔、列蠔、搬蠔、散蠔、開蠔等傳統工序。沙井人由于代代養蠔、制蠔、品蠔,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蠔文化”。北宋梅堯臣曾寫下“薄宦游海鄉,雅聞歸靖蠔”的詩句,其中的歸靖蠔就是沙井蠔,這也是我國人工養蠔歷史早的記載。時至清代,沙井開始形成養蠔產業,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曾記載,“冬月珍珠蠔更多,漁姑爭唱打蠔歌。紛紛龍穴洲邊去,豐濕云鬟在白波。”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海邊打蠔的情景。沙井蠔作為特色產品,承載了沙井千年的蠔文化,體現了沙井豐富、悠久的歷史。
穿過沙井大街,來到了沙井蠔文化博物館,一棟墻壁由蠔殼堆積而成的建筑呈現眼前,“千年蠔坊”的大字赫然醒目,“沙井蠔文化博物館”的牌匾也隨之映入眼簾。據介紹,這里也是愛國教育基地。 進入博物館,在左邊的墻上,一張發黃獎狀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這是1958年總理親筆簽發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寶安縣沙井蠔業生產合作社的獎狀。“沙井的光榮獎狀得來不易,在獎狀背后的悠長歲月里,經過刻苦勤勞、艱辛奮斗創出品牌的沙井蠔馳名中外的美譽受之無愧……”獎狀簡介上如是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