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友百貨更名背后:臺灣百貨的沒落 單體模式的困境
2015-05-19 11:53
別了,中友百貨 在臺灣團隊撤離12年后,中友百貨終于邁出了剝離臺灣團隊牽制的一步。 曾經的西單標志之一中友百貨近日徹底換標,換上了“漢光百貨”的招牌。6月19日,漢光百貨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友百貨”更名是因簽約臺灣“中友”的商標權使用到期。更名后中友百貨團隊、股東結構等沒發生任何變化。 在漢光百貨剝離“臺管化”的同時,真正的挑戰也悄然逼近。在傳統零售業受到經濟下滑、電商夾擊、組合成本高企的合力沖擊下,單體百貨商場的生存現狀再度受到創業者的關注。 去“臺管化”一步 在西單商圈屹立14年的老牌商場中友百貨,6月16日已正式更名為“漢光百貨”。 6月20日,漢光百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公司使用的臺灣“中友”的商標一直是付費的,商標到期前我們已決定更名。之所以改成“漢光百貨”是為了紀念企業奠基人王漢光先生。 “更名后團隊、股東結構等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未來,新品牌漢光百貨在延續時尚、活躍定位的基礎上,將更加注重“全客層”的理念,下半年,將加大對男士、兒童等業態的投入,扶植本土設計師品牌,同時開發自有品牌,為長遠的差異化發展打基礎。 在1999年成立后,中友百貨借助臺灣百貨模式的企劃能力帶動聯營模式的快速增長,一度是西單時尚百貨標志性商場。 所謂的臺灣百貨模式,其實是一種借助企劃拉動聯營模式消費的一種高增長的方式,較早臺灣人在企劃方面走在行業的前端。以買300贈30的促銷方式為例,就是典型的以企劃帶動聯動模式營銷的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臺灣人帶到大陸的,這種模式曾一度受到國內消費者的追捧。 “中友百貨曾是西單引進臺灣百貨模式的公司,是走流行、時尚路線的百貨公司。1999年剛進來時,西單一直是大眾百貨的聚集地,在引進的優先年,業績并不理想,然而到2000年時,臺灣百貨模式逐漸得到國人的認可,第二年已經實現。”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咨詢顧問劉暉告訴記者。 相關數據顯示,1999年,中友百貨全年營業額為2.9億,2000年全年營業額為5億,同期同比增長67.77%,2001年全年銷售額更是飆升至7.9億,同期同比增長57.26%。 劉暉告訴記者,為此,在2002年,曾一度掀起“時尚百貨學中友,高端百貨學燕莎”的浪潮,現在的太平洋百貨、遠東百貨和君太百貨,都是典型的臺灣百貨模式。 對此,多位百貨零售人士告訴記者,中友百貨的更名,更深一層意思是從根上除去臺灣百貨模式化,此種做法也是真正的剝離臺灣百貨模式,增強本土化。 事實上,早在2001年,來京開發中友百貨的臺灣團隊就已全部撤出,商場由其前任董事長王漢光接手。 而該說法也得到了現任漢光百貨董事長王小雨的證實。王小雨曾對媒體表示,1999年開業時有臺資參與,用了臺灣“中友”商標,后臺資離開,“中友”被授權允許使用,限定到今年。 那些離開的臺資團隊 大陸百貨商場正經歷著去臺管化浪潮。中友百貨成為繼新光天地后的又一家典型的去臺管化公司。 “此次漢光百貨的更名和差異化發展,其實是對臺灣百貨模式的一種改良,新瓶裝老酒,其模式上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換湯不換藥,如果說改革,只是走了半步。”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 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百貨業大舉進軍大陸。除了太平洋建設時代的太平洋百貨進駐上海外,中友百貨也步后塵闖入大陸江湖,在北京授權本地開發者掛牌經營。 然而,近些年,隨著消費者對以企劃推動聯營模式的“抗拒”,再加上臺灣團隊未能在企劃方面突破聯營模式的障礙,后來漸漸退出百貨商場主流舞臺。 “目前看來,臺灣百貨模式現在看來已經沒什么神秘的了,現在基本上都已經大眾化了,從近幾年百貨的發展來看,臺灣團隊因受限于聯營模式,并沒給這種聯營模式帶來更多的創立,而模式已經對大陸本土百貨商場的發展形成了制約,近兩年的去臺管化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劉暉對記者直言。 其實,2011年底,太平洋百貨在徹底退出北京市場時,已經說明了臺灣百貨模式已經不適應大陸百貨的發展。 據相關媒體報道,被譽為“大爭取進一步拓展市場單體百貨”的新光天地,在今年年初,因其兩大股東北京華聯集團和臺灣新光三越百貨之間存在矛盾,合作難以為繼。 此前,北京新光天地在臺灣運營團隊的管理下,銷售額自2007年開業以來一直直線上漲,從2008年到2011年幾乎每年的營業額都出現超過30%的同比增幅。2011年更以銷售額65億元,超越杭州大廈(2011年銷售額為60億元),躋身大陸百貨單店優先。 隨著新光天地臺灣團隊的撤離,面對百貨行業整體下滑的行業背景,接手新光天地的華聯也不得不面臨業績挑戰。 臺灣商業、上海通略零售業顧問公司董事長沈建國透露,中友百貨在臺灣屬于區域性的中小型百貨公司,在大陸也只在京開出過門店,品牌價值不算太大。“百貨業在未來5年都會處于動蕩階段,連鎖百貨的效益都在衰退,漢光百貨作為單體的百貨店,資源相對缺乏,挑戰巨大。” 單體模式之困 實際上,在中友百貨更名的背后,折射出單體百貨商場經營的模式困境。 據了解,單體百貨商場在面對同行業競爭的同時,還要面對其他正在逐步進入百貨行業的競爭者,然而給單體百貨商城致命的一擊的還是經營自身的成本與收銀的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以漢光百貨為例對記者分析說,漢光百貨直接面臨的是空間困境。因單體百貨店面空間一定,單體店的方法是大限度地提升單體店的空間利用率,當單體店的空間利用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其發展空間也就到達天花板。 “目前中友百貨的空間發展早已到達了天花板,其實在中友百貨年銷售達到20億時,基本已不可能再上升了,如果再發展,除非創立經營模式。”該人士告訴記者,事實上,中友百貨這兩年的業績也在逐漸下滑。 運營成本上升正給單體店重重一擊,收銀空間再度壓縮。據記者了解,運營成本包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租金成本持續飆漲,人口紅利的消失和階梯電價的實施,再度加劇單體店的運營。 劉暉向記者透露,前幾年,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僅占全年營業額的5%,而現在大多數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已經突破10%,而原來人工成本僅占1.5%,現在基本上都突破了2%,能源成本在原來的基礎上也平均提高了近1%。 對此,記者就以上問題多次與漢光百貨核實,均沒得到相應的回復。其實,明顯的例子就是2011年底,太平洋后來全面撤出北京市場,彼時,太平洋百貨租用的盈科中心提出上漲租金要求,遭到了太平洋百貨的反對。 可見,在競爭白熱化的百貨零售市場中,單體百貨商場內憂外患的局面日益加劇,若不嘗試從根本上尋求創立,單體百貨商業消亡的速度或將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