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龍的新版圖:正從OEM轉變為ODM(一)
2015-08-06 10:18
“創業初期,由于資金匱乏,條件非常簡陋,廠房是租的。車間天花板的原材料都是瀝青。”19年后,喜得龍總裁林水盤回憶起創業時的困境時不免唏噓。這個42歲泉州人的口頭語是那句經典歌詞“愛拼才會贏”,他有著福建人特有的寬廣的額頭和濃重的眉毛。按照閩南人好客的習俗,林水盤泡上好的鐵觀音招待大家,但他不喜歡講客套話,寒暄幾句就進入主題,他的語速不急不慢,語氣淡然,你很難從他的表情中察覺出過往經歷的艱辛與豪情。 1985年,17歲的林水盤開始了自己的學徒生涯,他腦子活、做事踏實,從包裝、跑業務到開拓新市場,對鞋廠的產供銷一條龍駕輕就熟。1992年,在鞋廠做了7年學徒的林水盤創辦了一家小鞋廠,包括親戚朋友在內,不過十幾名員工,廠房很小,就像幾間簡易搭蓋的小工棚。林水盤說,自己大的特點就是不怕吃苦。比如公司建新廠房的時候,他天天都到工地呆上幾個小時,累的時候,用工地上的自來水洗把臉,連飯都顧不上吃。不過,他并不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企業家假如大事、小事都管,任何事都抓,就會讓員工的聰明與潛力得不到發揮,他們就不會創立。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大局觀的企業家會抓芝麻丟西瓜,喪失真正的機遇。”他揮了揮手說,“企業家在組織中發揮的應該是‘腦’,而不是‘手’的作用。” 2001年,林水盤注冊了“喜得龍”品牌,這個喜慶的名字源于“人喜歡把龍當作吉祥物”的想法。而接下來的任務,是如何在全國打響這個品牌。那個時候,整個晉江鞋都盛行的是 “港臺明星代言風”。林水盤卻琢磨著,自己決不能和別人打出一樣的牌。于是,他邀請了體育總局局長助理、原乒乓球總教練蔡振華做宣傳人,后來,喜得龍的代言隊伍還出現過一位教授——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孫怡寧。 2009年10月30日,喜得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前,國內股權基金——新天域資本公布3000萬美元收購喜得龍396萬股股份。隨后,新天域資本還行使這些認股期權向其追加1310萬美元的加盟。這些讓喜得龍有足夠的資金向前沖。林水盤告訴我,他較新計劃是“5年內,喜得龍在全國的專賣店達到10000家”。 轉型 上世紀80年代初,不少晉江人依靠錘子、剪刀,縫紉機起家,他們從事加盟少、技術要求不高的鞋業生產,并迅速發家致富。 不過,林水盤的想法從來沒有停留在做一個鞋廠上。隨著小鞋廠不斷發展壯大,他意識到,代工只能充當無名 “二傳手”的角色,收銀低,而且并非長遠之計。于是他決心開創自有品牌,獨立開發設計、生產。 90年代末期,鞋廠已經比建廠之初擴大了150多倍,已經是當地一家規模較大、工藝質量較高的企業。林水盤多年代工得出的產銷數據進行分析,又往返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他得到的數據顯示,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高達4000多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20%以上。“而當時國內的體育產業起步晚、規模小,產值和相差了10倍。”林水盤說,“這就是機會。” 轉型的方向定了,然后就是搭建團隊。“人才任何時候都重要。”林水盤說,“企業的競爭首先是人才的競爭。誰有了專業的人才、找對職業經理人,誰就能打勝仗。而假如一旦發現,企業現有的治理模式難以進行人才引進或者難以讓人才發揮作用,那就應該進行結構調整,組織是可以變的,由于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2001年,隨著形象廣告廣告片在CCTV5播出,喜得龍運動鞋開始迅速在全國躥紅,來自各地的訂單如雪片飛來,生產能力不足的短板一下子凸顯出來。那時,一向謹慎穩重的林水盤竟然親身趕到莆田,一天之內收購了兩條頗具規模的生產線。 解決了生產規模的短板題目,研發成為了“重中之重”。“我們每年要將銷售額的5%來進行產品研發,喜得龍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目前已能 ‘量腳定制’。”林水盤說,人的腳型與西方人不同,必須收集數據做研究,才能做出更適合國人的鞋。如今,人們看到,在喜得龍的專賣店內擺著一臺長方形的“家伙”——“足型掃描儀”,消費者將腳伸進這臺08eR347v01x中,其足弓高低、腳掌主要支撐點、腳踝受力大小等數據都將會被正確記錄。 新版圖 事實上,運動衣飾市場一直是一個紅海,品牌分走了一半的市場,眾多國內品牌擠在另一半市場里,僅在晉江就有3000多家同類公司。競爭如此殘酷,如何能出奇制勝呢? “經濟學有個原理叫‘飛輪效應’,它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重力和沖力就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很大的力氣,飛輪依舊可以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林水盤說,這意味著假如你能踏準節奏,抓準時機,然后就會快速行進。在他看來,上市之后,喜得龍依靠飛輪效應駛入了快車道,而接下來,要面臨的是如何擴張的題目。 “幾千個縣、市,假如我們在每個縣市都開兩個專賣店的話,那意味著七、八千家終端網點,這是很大的一個市場空間。”林水盤以為 “未來兩三年喜得龍將進一步鞏固在二、三線市場的占有率。除此之外,我們將從二、三線城市向一線城市進軍,完成產品經營者到品牌經營商的轉型。” 不過,這并不是一個盲目擴張的計劃。“我們會把每年的關店率控制在5%范圍內。專賣店是一家公司的品牌形象,假如盲目大規模的開店會事倍功半。”他說,“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并不會投入過多的精力在開大店、旗艦店上。” 除了專賣店的擴張之外,尋找新的收銀點成為了公司的新目標。“現在運動產品市場已經趨近飽和,發展勢頭沒有前幾年那么猛,單靠消費者的自然增長已經遠遠支撐不了整個市場,需要找尋別的增長點。”林水盤表示,如今上市所召募的1億美元資金主要投入了研發、營銷、補充活動資金等。他透露,公司也在謀劃電子商務平臺,同時正在對 “85后”、“90后”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行深入研究,在未來,生活時尚類的產品才是真正的運動服裝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