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緣起
說到“小田豆漿”的誕生,還得回溯到3年前——那時,創始人正值事業的空檔期,便借機回了一趟潮汕老家。
前腳剛下車,后腳就跑進了豆漿店,連喝三大碗豆漿。
說來好笑,創始人在外地闖蕩也有好些年了,豆漿,卻從沒有喝到過一次稱心如意的。
作為一個潮汕人的味蕾,仿佛對豆漿天生挑剔:不接受速溶沖劑,必須得喝現磨的。
很好,還能往里加點料:擱上些姜薯或腐皮,再打上一顆雞蛋。小火燉煮,一碗平平無奇的豆漿立馬就能升級為一碗豐盛的美味佳肴。
如愿嘗到家鄉豆漿的創始人,卻在此時犯起了嘀咕:“潮汕豆漿的加料總是那幾樣,為何不能像糖水店一樣,花樣多多呢?”
就這樣,傳統潮汕豆漿+花式加料,成為了小田豆漿起飛的雛形。
2.
狹義地說,它不只賣豆漿,還賣37種食物。
不甚了解小田豆漿的人,總是容易被店名誤導,以為這家店只賣豆漿。
于是常會有人進店打算喝豆漿,卻發現內有乾坤后,改成了飽食一頓“大餐”。
要知道,小田豆漿不僅改良了潮汕豆漿,也順帶將潮汕的小吃美食一塊兒“打包進店”了。現在的菜單上,就有37種食物。
主角當然還是豆漿。
被創始人優化過的小田豆漿,加料的種類足有13種。有些食材,還是從潮汕本地采購來的。在提高/增加了地道潮汕風味的基礎上,增添了更多營養又豐盛的選擇。
既然有了豆漿,又怎能少得了它的官配——油條。
形似“香奈兒”標志的小油條,現炸出鍋、香酥可口。形態小巧可愛,很方便蘸著豆漿吃。
吸飽豆漿的油條就像海綿一樣,咬下一口,香甜的豆漿瞬間溢滿口腔,滿足感爆棚。
許多外地人聽到“粉粿”兩字,都是一頭霧水。但你要是問了潮汕人,他們一定會興奮地告訴你,“粉粿好好吃!”
小田豆漿的粿品種類就有上10種,各有各的風味,不怕沒有你愛吃的。
創始人作為土生土長的潮汕普寧人,把普寧頂有名的腸粉和蒸面也帶來了店里。
普寧腸粉/蒸面,就是將米漿或面條,與肉末、雞蛋、豆芽、生菜等配料放入腸粉屜蒸熟,后淋上的醬汁,滑嫩入味,也是大寫的好吃。
所以說,來到小田豆漿,就可以吃掉一個小潮汕。
除此之外,也有各式烤物,就等著大家自己來挖掘啦。
3.
廣義地說,它販賣了一種生活方式。
潮汕有著“夜豆漿”的飲食文化。
在人普遍的飲食習慣當中,早餐吃一頓豆漿油條再常見不過。但過了早餐的點兒,它們就該消失無蹤了,那“夜豆漿”是什么呢?
“夜豆漿”起源于揭陽普寧市,也就是創始人的老家。這種豆漿店只在深夜開檔,一到夜幕降臨,他們就開始點亮燈火,乒乒乓乓地拾掇起炊具。夜行食者們也紛紛聚集于此,排隊候著那一碗食材豐富的豆漿。
現在,創始人把它帶來了深圳,為深圳人的夜蒲添加了新的打開方式。
深圳的夜晚,許多店鋪已經關門打烊。可深圳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小田豆漿店內圖
有的人剛結束了一天勞累的工作,想找到個地兒放松一把,按照慣例,他會選擇喝酒蹦迪;
有的人還奮斗在工作崗位,打開手機外賣想填補一下饑餓的胃,卻發現只有燒烤和麻辣燙;
有的人習慣晝伏夜出,可是深夜總是難覓好去處;
……
此時,深夜不打烊的小田豆漿,就像夜行人的收留站一樣,不僅端上了暖洋洋的豆漿與食物,還提供了一個夜蒲的好地方。
它在店里安置了齊全的樂器和音響,每天都會有駐唱歌手在店里唱歌彈琴。在這里不缺少的,就是音樂和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