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飯香”到“藍與白”
2015-05-14 16:07
年年初,在廣州的石牌東路有個叫做伊飯香的快餐店開業了,主要以自助餐的形式經營,由于平常飯菜的質量不錯,加之價格很公道,店內的服務生都比較熱情,生意做得很紅火。緊接著,3月中下旬就在離伊飯香不遠百米之遙的國防大廈那,開了家藍與白的連鎖快餐,形式跟伊飯香一摸一樣,除去服務生長得不一樣,桌椅的擺放不一樣,其他的甚至連口號――“先點菜后買單”的語氣都象模象樣。 不知飯菜的味道如何,便親自在藍與白小品了一下,還不錯,雖不是出自一個廚子的手,但味覺不算靈敏的我,還是吃不出其中的差異。臨走時問了問藍與白的服務生,你們這邊有沒有套餐?服務生說:剛開業暫時還沒有,我又問你們的外賣電話多少?服務生答道:剛開業暫時沒有,不過以后會提供。或許這就是這倆家快餐店暫時的區別吧! 今天,我又去伊飯香吃了一頓,飯后問問門口的服務生,好像附近開了家藍與白,是嗎?服務生無奈地說,對呀!我說:不要緊,他們還不提供外賣和套餐呢!服務生略加思索地說他們剛開業,不久就會提供的!聽聽他的話,我無奈地笑了,便準備回家,剛沒走幾步就有藍與白的服務生塞給我一包打著廣告的餐巾紙。 在路上我思索著,這倆家的競爭無疑給周邊的居民的飲食帶來了好處,但是,作為兩家的經營者又在各自思考些什么呢?一些外在的菜樣、服務乃至管理比較容易模仿,但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哪?同質化的競爭又會給他們的經營帶來哪些困惑呢?如果這中間再開一家漢堡店他們能夠頂得住嗎? 在提高/增加飯菜質量、成本、收銀和服務的到位的同時,他們是不是應該另謀出路或者聯合呢? 同樣這種競爭存在在各行各業!當騰訊和微軟這兩家顛峰對決的時候,他們是走差異性路線還是收購與被收購的關系呢?當貼牌的國產手機在市場競爭的時候,他們是否會想到以后長遠的利益呢?當眾多劣質MP3仿造生產出來的時候,他們考慮過,人們會買這種沒有任何扶持且質量并不過關的產品嗎?當甲電信運營商話費降價活動推出沒幾小時,乙電信運營商便來了個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貼牌”到面市,跟風拷貝的時間是越來越短,牟取利益的速度和心情是越來越急切,帶來的危害卻是那樣的深遠! 當盛大入主新浪的時候,媒體跟風蔚然成風。沒有跟風的媒體又有幾家,挖到真正有價值新聞的又有幾家,能夠時間發表單獨見解的又有幾家?仿佛我不報道盛大這條新聞,我就低人一等!媒體們,是該好好歇息了,不要讓3月人們的耳朵里還到處充斥著2月的盛大氣息,否則會產生聽覺疲勞的。 當看到網易商業頻道有《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作為依托的時候,我慶幸將來在網絡上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網絡;當在路邊的報攤上看到《IT時代周刊》的時候,我慶幸還有這樣敢說真話的記者們存活著;當看到央視的焦點訪談時,我慶幸我們欄目組的編導們沒有被廣告所左右。或許只有這樣的媒體才能存活在人們的心中,或許只有這樣的媒體才能引導行業發展,或許只有這樣的媒體才能稱為成熟的媒體,或許只有這樣的媒體才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當跨國巨頭索要專利費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還有中興、華為這些企業存在著同樣的話語權?當蘋果的iPod在韓國泛濫的時候,三星、LG你們準備好了嗎? 其實戰爭就在家門口,照顧好家門口這塊地才是我們現在所必須做的!